今年初,民盟盟员、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冯旰珠所在的“抗非战友小群”,突然开始活跃起来。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的动态消息,越来越频繁在群里刷新。冯旰珠和6位群友、也是17年前参加过抗击“非典”的战友敏感地意识到,又到了他们要去“疫”线的时候。
出征日很快到来。2月10日,驰援黄石动员令下发,江苏省内医院医务人员争先报名、志愿赴鄂,援黄石医疗支援队一夜成军。与大部分队员不同,冯旰珠则是总指挥鲁翔直接“点将”。他慨然从命,次日就随队奔赴黄石。
时隔17年再领命,义不容辞赴“疫”线
随着武汉新冠肺炎病例逐渐增多,南医大二附院在春节前后开始作到一线去的准备动员。“我是党员,又是急需的专业人士,还有这样的经历,去湖北我义不容辞。” 冯旰珠第一时间报名请战。
“这样的经历”是在2003年。那一年他和江苏其他6位专家组成专家组,奔赴内蒙古自治区参与“非典”疫情救治工作。那一次出征,7人指导全自治区的救治工作。江苏专家到来后,内蒙古巴盟地区危重病人的救治情况发生重大变化,未再发生一例“非典”病人死亡。任务圆满完成,冯旰珠当年先后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以及省级新长征突击标兵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。
也正是“这样的经历”,同样参加过“非典阻击战”的江苏援黄石医疗支援队总指挥,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、附属逸夫医院院长鲁翔,第一时间电话点将,要冯旰珠出征。
“这次和上次一样,都是12日。当时组队、救治的情景,历历在目。” 2003年5月12日,冯旰珠与6位战友到达内蒙古;而这一次,2月12日凌晨,他与鲁翔总指挥抵达黄石。
“战疫老兵”再入“战疫老将”麾下,这次要发挥的战术作用完全不同。17年前,冯旰珠加入的是一支全部由呼吸科专家组成的机动突击队。这次援黄石团队有300余人,是呼吸、重症、感染、院感、疾控、护理以及管理团队俱全的“大兵团作战”。
“当年主要是会诊、指导和培训,现在我除了承担技术指导,还要直接参与抢救。”冯旰珠担任黄石市中医院新冠肺炎救治首席专家,又是黄石市所有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的巡诊专家组组长。此外,他还具体负责黄石市中医院一个重症病区,而且是当时所有重症病区里病人病情最重的一个病区。也就是说,他既要巡回于战场照看全局,又要守住“核心阵地”。
对冯旰珠来说,这次“战场环境”空前危险。
“中医院患者在市区最多,有230多名,其中重症、危重症患者有70多人。医院1号楼、4号楼和5号楼共开了8个病区,1号楼4楼还有重症监护病房。”
对江苏援黄医疗队众多队员来说,新冠肺炎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对手。在南医大二附院呼吸科主管护师安伯萍看来,有“厉害”的冯主任冲在前面,大家心里都有了底。
大勇若怯。不少江苏援黄医疗队队员都说,来前虽有一腔热血,但也十分忐忑,尤其是在“江苏队”的工作重点——重症、危重症患者救治上。“来的时候我们看到冯主任,感觉他心里有底,因此我们也跟着踏实了。”南医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程志记得,一路上冯旰珠以幽默的语气与队员分享经验,“不仅是专业上作普及,也让大家没有那么担心。”
将为军之胆,冯旰珠淡淡地说:“虽然之前救治的不是新冠肺炎患者,但我已经习惯了救治重症患者。日常我面对的30%都是重症或危重症患者,对救治他们还是比较有信心的。”
没有秘诀,落细落实就是“特效药”
陌生地域、陌生敌手,冯旰珠在56岁时迎来了不期而遇的一仗。
不打无准备之仗。来前,冯旰珠已经仔细研读过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五版治疗方案。整合研判黄石大量病例,他以老将的敏锐,很快发现了新对手的新特点: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向重症转化“不知不觉”,重症向危重症转化也往往“急转直下、断崖式发展,很凶险”。特别具有迷惑性的是,有的患者自我感觉良好,实际病情已经比较重。“不讲话,生命体征都还行。一讲话,脉氧就往下掉、心率就会往上升、运动耐力非常弱,这说明病情还是比较重,甚至相当重。”
无疑,这对病情把握和判断提出了高要求。“一定要通过患者一些细微的变化,动、静(态指标)相结合,来判定可能出现的或潜在的问题。”冯旰珠说,对这些病人要给予特别关注,增加巡视次数,对各种参数要随时动态调整,对现有治疗方案进行及时修正。
13床一位病程较长的患者就是如此。到黄石第一次查房,冯旰珠就注意到患者虽然以很高流量在吸氧,但一说话脉氧立马大跌。尝试使用呼吸机,情况反而更糟糕。“这也是新冠肺炎与非典不同的地方,使用无创通气效果不太理想。”
单一手段无效,就需要“多兵种合成作战”。经过认真分析研判,冯旰珠和同事调整了13床患者治疗方案,从补液、激素使用、抗病毒药使用等方面,全部过细微调、加强值守、对症处置。“首先是‘守住’,让病情停止再发展、不让病灶面积继续扩大,然后设法促使其吸收,最终消退。”
一点一点抠细节,一点一点拉锯战,最终把胜利夺了过来。这些天,患者慢慢好转。3月2日接受采访时,冯旰珠欣喜地说:“我们昨天复查CT,他病情有大幅度改善。昨天上午他还在看学习强国,还告诉我他是30多年的老党员,现在积分有7000多了。”
采访冯旰珠,听不到“惊心动魄”的抢救故事。在既无特效药,也没有确定有效疗法的情况下,“团队每个环节尽量做到最好,是我们让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度过危险期的重要原因。”冯旰珠认为,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,关键就靠“细微的观察、精心的调整、精准的治疗”。
3月1日接受采访时,冯旰珠负责病区的病人大多已转至轻症病房,全病区保持“零死亡”。“如果没有新的病患来,我们有信心保持到撤离。”他说。
“暖心主任”打造善战团队
“零死亡”是个易碎品,正如冯旰珠所言,“稍有疏忽,这些病人就会失去机会。”因此,一支枕戈待旦的团队很重要。
短时间构建这样的团队并不容易,尤其在要整合来自江苏4个设区市和黄石市共十多家医院,来自不同科室、不同专业、不同年资,有中医、有西医的医务人员时。
怎么做到的?“两条:一是自己作为负责人,要带头认真负责敬业;二是对疾病的理解认识要得到大家认可,治疗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。”冯旰珠介绍,他还制定了一些特别的规章制度:管床医生必须明确到人,保证时刻都有医生在病房里、在舱内,确保患者细小变化随时上报。
即使在休息,冯旰珠也常视频查房,每两三个小时在微信群里查看上传的患者数据,值班医生也被要求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知,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管得细,是许多人对冯旰珠的共同印象。安伯萍说,每天早上冯旰珠查房,问得细、查得细、提出诊疗方案也细。程志也说,管的黄石中医院重症病区30多个病人的情况都在冯主任脑子里。
制定治疗方案时,冯旰珠又注意博采众长。他的重症病房管理团队,注重中西医结合、呼吸与危重症结合、本地医生与江苏医生结合、高年资与低年资医生结合。“这样的多学科的协作模式,我认为是非常好的模式,可以做到诊疗前移、视角全面。”程志说。
在细微处着手、于无声处努力,重症病人一点一点被转为轻症。疗效带来信任,信任让治疗意见得到认可和贯彻,病人治疗连续性得到确保……一个良性循环短短20天里形成,病区病人都在企稳向好,团队越打信心越足,又反过来感染了病人,“他们对出院都充满了期待”。
“冯主任很爱笑,每天都是笑眯眯的。”尽管同在南医大二附院工作,但呼吸科护师戴娟认识冯旰珠是到了黄石后。“很和气,非常平易近人,一点不像‘大主任’。”戴娟告诉记者,冯旰珠经常提醒护士们,要把护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体会整理起来、注意积累。他还总记得给每位同事生日时发个红包。
善战者无赫赫之功、善医者无煌煌之名。归期似乎已经可期,问及回去后的打算,冯旰珠说:“那赶紧要开始今年工作,已经耽搁了许多工作了。”
来源:紫牛新闻 https://wap.yzwb.net/wap/news/330262